insert image

畢業感言

insert image

從機器人領略失敗中學習 翁坤鐸繼續攻讀博士

電機系人工智慧機器人碩士班學位 翁坤鐸

  【記者陳楷威專訪】「迎難而上,積極爭取,失敗只是邁向成功的必經之路。」這是拿到電機系人工智慧機器人碩士班學位的翁坤鐸,為自己從學士班到碩士班以來的學習所下的註腳。
  大一開始接觸「機器人研究中心」,積極參加多項競賽,大四在教育部舉辦的國際智慧機器人運動大賽「AutoRace自動駕駛挑戰賽」項目獲得冠軍,碩士在「全國AI專題創意競賽」獲得特優,在多個競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也發表過一篇國際研討會論文及一篇國內研討會論文,並參與國科會產學計畫。過程中,他最深刻的體會是團隊合作的力量和時間管理的關鍵性。「在實驗室裡每個成員的通力合作不僅提升了整體效率,還產生了比單獨努力更出色的成果。」他希望能夠運用在這些比賽中學到的技能和知識,開展更多有意義的研究以及職業生涯。
  他對於機器人領域的熱愛和投入讓他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在各類競賽和社團活動中展現出色的領導力和協作能力。翁坤鐸在擔任「機器人研究社」社長與教學長期間,帶領社團在全國大專院校社團評鑑獲「最佳社團特色活動」佳作的殊榮,並籌辦寒假社會服務隊「淡江大學機器人寒假高中營隊」及「AutoRace自動駕駛挑戰賽」的校內選拔賽。這些經驗也使他學會組織和領導團隊,並在團隊中進行有效地溝通和協調。此外,他認為激勵和引導團隊成員發揮潛力至關重要,因此建議學弟妹積極參與社團藉此提升個人能力、擴展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是這些過程可能不會很順利,但可以學到如何在壓力下高效率工作,並從失敗中學習。」這些經驗對未來發展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
  「我的時間規劃並不複雜,重點在於每當接到任務時,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學習時專注於掌握核心精髓。而實驗室的每個成員都在不斷前進,這種環境讓我自然而然地保持專注和高效。」翁坤鐸也很認同「成功源於專注,成就來自堅持」這句話,他深信只要繼續在這條路上堅持不懈,終將在這個社會中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並獲得應有的成就。
  他已經決定留在機器人實驗室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希望在未來的3到4年內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翁坤鐸對未來的期許是從工程師做起,逐步積累經驗,最終能夠帶領團隊開發創新項目。他希望將所學應用於實際,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會盡力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己在機器人領域的理想和抱負。
  回顧這一路的成長,翁坤鐸對於指導並支持他的師長們充滿感激之情。同時特別感謝電機系教授翁慶昌給了他在機器人領域專注學習的機會,也提供不斷的指導和鼓勵,並激勵他繼續深造博士學位。「對我來說,積極的去爭取與創造機會是我最慶幸當初的我有去做的。」他認為在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但只要保持積極的態度和好奇心,抓住每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相信自己並且不斷努力,即使路途艱辛,總會開出自己的一條道路。【攝影:李而義】

insert image

五年開啟無限可能 陳昀樂於挑戰自我

西語系 陳昀樂

  【記者侯逸蓁專訪】「Work hard, play hard.」西語系畢業生陳昀用一句話,精要總結她的大學生活。為了出國交換而延畢,陳昀充分運用時間和學校資源,參與多個社團累積實務經驗,並且走出台灣,擴展國際視野。回顧這5年「過得有挑戰性又充實,也豐富了自己的世界觀。希望未來的自己一樣能在喜歡的領域全力以赴,有美好的果實,謝謝淡江大學的照顧。」
  在校期間,陳昀參與校內音樂性,和體育性社團等多個社團,且積極參與活動,累積團隊領導力,結交多個領域的友人,從多元觀念中學習,看見不同的世界。大一時加入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使她對於行銷領域產生興趣,決定修習外文外交學程,也因此對國際政治充滿熱情,開啟跨領域的學習生涯。陳昀說:「鮑世亨老師的課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奠定了我對經濟相關知識的基礎,讓我放更多心力在學業上,也總是不吝嗇地回答我提出的問題。」
  大四時,陳昀決定赴西班牙進修,「大四選擇出國交換是一件很冒險的事,尤其看著同屆的朋友各自找到未來的方向前進時,會有自己還在原地踏步的無力感,但是我完全不後悔。」疫情期間在國外交換時,因發生在家人身上的歧視事件,讓她開始思考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社會議題被更多人知道,後來她決定「成為獨立記者,讓更多人關注這些議題,讓特定領域的專家去想解決的方法。」本身就對人權、性別,及環保等議題持續關注的陳昀,在淡江時報擔任學生記者4年,讓她比別人多了撰寫新聞以及採訪的實戰經驗。
  回到台灣後,陳昀用半年時間準備,同時考取臺大新研所,及政大、師大傳播所,現在是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的準研究生,並且正朝著她在傳播領域立下的目標前進。陳昀特別想要感謝在考研路上西語系系主任劉愛玲的鼓勵與支持:「雖然是西語系學生,未來其實有很多方向,喜歡什麼就去闖,碰到挑戰就去試試看。」看似簡單的話語,卻給予陳昀莫大的勇氣。
  陳昀鼓勵學弟妹跨域學習,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此外,她呼籲學弟妹應靈活運用時間,就算只是碎片時間,累積起來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並且訓練與人溝通能力,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將來在生活中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時,朋友就是你的資料庫,讓你懂得去和不同個性的人相處。」最後,陳昀強調「work-life balance」的重要,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記休息,適時地去安排屬於自己的休息時間。【攝影:范浩群】

insert image

多才多藝 葉子薇認真做好每件事

國際觀光管理學系全英語學士班 葉子薇

  【記者黃茹敏專訪】「準備好100分的態度和200分的努力,就能夠化不可能為可能。」國際觀光管理學系全英語學士班畢業生葉子薇對每件事情都十分認真,「將每一件事認真做好,就是最重要的事。」
  葉子薇當初選擇淡江是因為學校擁有豐富的交換資源,加上觀光系是全英語授課,對於英文能力的躍升有絕對的優勢。此外,大學四年裡,她學習了西文、法文、日文、英文,也前往英國桑德蘭大學交換一學年。
  留學期間,她和朋友一起到英國愛丁堡、杜倫、曼徹斯特、布里斯托、巴斯及紐卡斯爾,也曾到義大利羅馬旅遊。除了看看國外的風景之外,她也走過很多不同於尋常人的路。比如留學交換期間,為自己安排了獨旅倫敦一週的行程,讓自己在路途中認識當地人,和他們一起聊天、討論各個話題,作為一場成年禮。
  在那一週裡,她在攝政公園遇到了在當地讀書的印度人,帶她去當地人的秘密景點看夕陽。她在旅途中,漫步在紅磚巷時遇到波蘭男生邀約她去吃晚餐,彼此都有了十分有深度的對話。倫敦對她而言不只是名詞,而是擁有了自己的情感的地方,也讓她更認識當地人眼中的倫敦,看見不同面貌的倫敦。
她回憶自己到倫敦的時候,當時人生地不熟,卻沒有太大的恐懼或緊張感。在這趟獨旅之前,不敢與陌生人搭話,看到國外的人需要幫忙的時候也會害怕,不太會主動搭話。但因為在一個人的旅程中,她會需要與陌生人互動,拍照、買票、問路等,她也養成了從容答覆的態度,比如在路上聽到「I like your shirt! 」的時候,她能夠虛心接受並稱讚對方。
  除了體驗國際化的生活環境之餘,她嘗試拍攝短影音,分享留學及英國生活的日常,幫助學弟妹更了解當地的生活及趣事,而走出網路社群經營的路,為基金會經營臉書粉專。曾擔任系學會活動長,在2021年籌辦「黑彌撒-密室逃脫」及觀光系的2022年「High Table」線上活動,把活動辦得轟轟烈烈。她連做作業也不馬虎,與組員一起合作的觀光專題作業《TKU新鮮人生存指南》小冊子,利用本身對平面設計、繪畫的興趣設計出的成品,已成為觀光系的文宣。
  她展現音樂才能,自國小三年級開始學習中國樂器「笙」,並於國中一年級時加入國樂團,自高中、大學時期,每年參與業餘樂團台北簪纓國樂團、中華國樂團的公演。此外,她也熱愛閱讀及寫作,經營詩文帳號及YouTube音樂頻道。
  多才多藝的她,還沒有想好要朝哪個方向發展,除了用心把每件事做好,她也勉勵學弟妹做自己:「不管未來你想去哪裡,想成為怎麽樣的人,保持自己的本質是首要條件。

insert image

轉換跑道目標心理師 鄭雅菱拿下第2個碩士

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 鄭雅菱

  【記者黃柔蓁專訪】淡江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這個學歷是鄭雅菱即將拿到的第2個碩士學位。在這之前,對社會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的她,繼學士之後拿到臺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並在畢業之後投入社會運動,成為專職社會運動者長達7年。因考量生涯規劃,思考轉換人生跑道,決定嘗試心理諮商領域並成為心理師;鄭雅菱表示,在網路上看見:「淡江大學的教心所,非常地重視實務與業界的關聯性。」也在推甄口考過程中感受到教心所老師的熱忱與傾聽,並不在一開始就執著於考生的諮商的技術能力,而是去瞭解考生,讓鄭雅菱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受到看重,為之動容。
  鄭雅菱用3年的時間完成教心所學業,並坦言在這三年中其實並不容易;首先是時間規劃,身為人妻、人母與學生三職的她,面臨需同時兼顧家庭與學業實習的挑戰,比如最後一年,她一邊寫論文,一邊進行一星期32小時的全職實習,為個案諮商服務的同時還要回到學校上課,讓她特別感到時間緊縮;其次,中年轉職的鄭雅菱初入教育心理領域,身為非本科系學生從零開始,入學三個月便需寫履歷應徵碩二想去實習的單位,說服對方並表現自己專業能力,鄭雅菱表示有些困難,也因此非常感謝張貴傑老師與張祐誠老師,他們除了邀請學長姐舉辦實習說明會,給予一些基本的資訊外,也鼓勵互助合作,彼此分享心路歷程,班上甚至選出總召及副總召,身為時任副總召的鄭雅菱認為這是相當特別的體驗,也培養了這一屆學生團結的氛圍。
  除了課餘時間放空與睡眠,鄭雅菱也分享放鬆的方法,追劇對她來說是一件對大腦很有幫助的事,把自己從現實生活中投入到另一個虛擬的時空背景,同時也因為學了心理諮商後,用心理學的觀點去看待這些主角經歷與故事,釋放壓力以外,對她來說也是一種日常學習方法。鄭雅菱強調自己會規劃時間去運動,她尤其喜歡空中瑜珈與重量訓練。鄭雅菱解釋,在做運動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完全放空,專注在身體上,同時運動成果也會讓身體有感覺、身體素質足以去應對這些高壓且緊縮的時間安排。
  鄭雅菱分享自己畢業後想去參加國家考試,成為一位心理師,往這條路向前,努力能夠立足、能夠去符合自己初衷,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同時也建立自己的專業定位。鄭雅菱相信,能夠進入教心所以及一直為自己認真努力的學弟妹們,其實都已經是足夠優秀,她勉勵學弟妹勇敢相信自己:「照著自己的步調去走,我們其實我們已經夠好了。」放下一些焦慮,前往自己想要的優先順位,有進步、有累積,就已經夠好了。

insert image

只要把平常的實力好好發揮,願意跑起來去接每一顆球,不管輸贏,那就是一場好比賽。

俄文系 林榆庭

  【記者吳映彤專訪】「只要把平常的實力好好發揮,願意跑起來去接每一顆球,不管輸贏,那就是一場好比賽。」俄文四林榆庭榮獲今(113)年全大運一般男女混合組羽球雙打第1名,她回想起自己前往俄羅斯莫斯科市立師範大學交換時,曾加入該校羽球校隊練習,與俄羅斯隊友們參與比賽,在個人混雙項目努力拚進獲得第三名,也收穫滿滿回憶。
 受到家人影響,林榆庭從國中時與羽球為伍,積極訓練,儘管是興趣取向,仍透過持續積極鑽研,讓球技一路進步。從國中一路到大學,林榆庭參與過無數賽事,面對場上表現,她表示:「若剛上場狀態不太好也沒關係,還有時間可以調整。」不用執著於失去的分數,穩穩打就行。
 她在113年全大運首次正式以混雙形式參賽,「雙打需要熟記不同的站位、習慣較快的球速。」之前的訓練必不可少,維持體能、技術及手感是基礎,但與搭檔的配合與溝通更為重要,因習慣把注意力放在球場上,話也因此偏少,後來與隊友積極溝通,讓她更加享受與隊友們一同奮戰的感受。
 除了羽球,學業也是林榆庭的重心,她分享,沒有後悔進入淡江俄文系,教師都很照顧學生,「即使俄文學習不易,只要有積極想學的心,老師都會認真地教學,能激發學習熱情,不僅帶來知識,也為學習體驗帶來良好的感受。」
 「這四年對我來說,打球最重要是感受到開心和成就感,希望學弟妹在球場上,都是開心快樂的!」林榆庭曾為了準備出國交換一事,在大二時退出校隊,但在大四時回歸,除了有固定時間運動,也運用所學協助學弟妹練球,分享自己的經驗,不僅解惑,也增加了團體的歸屬感。
 即將畢業也將離開校隊,對於這四年的時光及相遇,林榆庭分享,「很感謝球隊的所有人,老師的指導到位,搭檔們對比賽的重視,讓我也很享受比拚的過程,謝謝隊員陪同練習,才能拿到好成績。很享受大學時光,有認真也有玩樂,尤其在俄羅斯學習到很多經驗,可說沒有白白度過。」【照片:左起黃貴樹、隊友資管三張祐綦、林榆庭、蔡慧敏】

insert image

成功秘訣是勇敢向前衝,絕對不可以畏縮

化學系博七 黃致為

  【記者吳沂諠專訪】「成功秘訣是勇敢向前衝,絕對不可以畏縮。」化學系博七黃致為,在學期間精進研究,獲得科技部未來科技獎、學術論文榮登最高國際期刊,他特別感謝指導教授陳志欣對自己的栽培,專攻化學多年來,在完成一份份專題和論文的過程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標。
  黃致為回憶求學時期,連連在數理科目表現亮眼,但是,起初上大學,認為玩樂就是大學生的日常,心思幾乎放在社團上,因此學業成績一落千丈,然而朋友無心的一句:「想玩的、該體驗的都嘗試了,是時候該為人生負責。」他決心放下一切玩樂,開始找老師指導做專題,研究重點為「開發液晶感測器」,從實驗中訓練發現問題、學會解決的能力,「有一種將知識化為力量的感覺。」
  「每一天都要有新挑戰,成為往前邁進的動力。」黃致為分享,曾看到創新創業的機會,認為需加強研發出更創新的技術,決心報考博士班,持續增進自我。尤其是身為一名專題生,若能多方嘗試、學習新事物,則可以有更不一樣的思考和解答,他提及在就讀碩班和博班時,最大的差別在於「思考」的頻率和方式,「思考的過程會有全新的突破,讓自己勇於接受更多挑戰。」
  「我認為作研究並非閉門造車,需要多與不同的人交流,才會有所成長。」黃致為協辦全國化學年會和國際研討會,他表示:「能與不同風俗民情的各國學者交流,相當有趣,每次與外國學者交流後,不但能了解目前化學研究的主流趨勢,將各學者不同的研究領域交織於不同問題的思維方式,往往會產生奇妙的「化學變化」。
  黃致為鼓勵在校學弟妹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不能停滯不前於當前,需要做到主動,才能得到更有進一步的學習效果,而多方探索和思考也是不可或缺的行動,才能帶領自己邁向成功之路。
  黃致為表示,對於正在實驗室研發的化學感測技術,希望能轉化為市面上可流通的產品,希望目前的研究,能為生活帶來改變,而非只發表在化學期刊,教授也提供出國進修機會,將來也許前往日本進修,他期許自己將來能夠精益求精,創造更多卓越的精采時刻。

insert image

Life is a helluva lot more fun if you say yes rather than no.

企管碩士班 陳芃君

  【記者蔡怡惠專訪】企管碩士班畢業生陳芃君個性活潑外向,除課業外,參與教育部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大學唸西語系,她以專業結合場域議題,進行淡水古蹟博物館翻譯工作。就讀碩士期間,擔任商管學院形象大使,積極報名校內外各類競賽,更連續兩年暑假前往柬埔寨,在水電生活條件不便的鄉下,教小朋友中英文及正確生活習慣等。在學術和實務方面都有豐富閱歷,傑出表現深受肯定。
 由於喜歡與人互動,讓陳芃君連續兩年參加經探號團隊前往柬埔寨,幫助當地兒童學習中文和操作電腦,團隊舉辦衛教服務,還將服務對象從小朋友延伸到在地居民,希望幫助更多人。「當我第二年再到柬埔寨時,巧遇第一年教過的學生,他們從遠方呼喊著我們團隊的名字,向我奔來的那一刻,真的是一種久違的感動。」儘管面臨著語言障礙及文化隔閡,但與當地師生互動時,每一個熱情的眼神和溫暖擁抱,對陳芃君說,都是最好最美的回饋。
 曾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讓自身專業,協助淡水古蹟博物館,透過不同文化轉譯形式的工作坊,推廣淡水在地産業、文史風情,陳芃君謙虛地表示,這些提案與計畫,給予她踏出校園、洞悉社會動態議題的機會。「能與不同領域、背景的人交流和對話,使我視野開闊、思考多元,與人互動更加游刃有餘。」
 「保持歸零的心態相當重要,不讓過往的經驗成為未來行動的框架。」擔任學院形象大使期間,陳芃君作為團隊中的學姊,深感與夥伴互相尊重配合的必要性,她指出:「團隊中總會有不同的聲音與意見,要容納各種觀點,找出多元立場的契合點,建立共識,一起往目標邁進。」於她而言是一項新穎的挑戰,但同時也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技能之一。
 「Life is a helluva lot more fun if you say yes rather than no.」陳芃君感謝在她大學中,師長、家人及朋友,總給予強大後盾和支持,她期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對任何事物都保持勇於嘗試及開放的態度。畢業後,陳芃君計劃參加本校商管學院與澳洲昆士蘭大學合作的雙聯學位研修制度,和來自不同地區的師生,有更頻繁的碰撞及互動。【照片:左陳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