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感言

江彥毅

累積專業 為未來做準備
文學院資傳系 江彥毅

  「每項學習過的東西,都是為未來某一刻做準備。喜歡累積不同專業,最後發現果然都滿受用的。」資傳四江彥毅提及學習態度,他認為,就像是「吃到飽」的概念,用CP值最高的方式過完這四年,好好把握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多方探索喜歡的領域,致力於課內專業,也加入實習媒體淡江影像藝術工坊,修習雙聯學程,在大四時就讀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創意創業學院,完成雙學士學位。

  江彥毅最初選擇資傳系,因為對攝影及剪輯有興趣,資傳所學為跨領域,包括攝影、平面、動畫、遊戲、互動媒體等多元面向技能,他在大學期間積極嘗試摸索,接觸不同的知識技能。到澳洲昆士蘭大學學習UI(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UX(User Experience/使用者體驗設計)等互動設計。「多學一點,最後發現這些軟實力都是通用的。」江彥毅認為,現在所學未來皆會用到。如同在影像藝術工坊學習到對人文社會的觀察

力,後來亦適用在設計上。

  當然,光彩的成果下也有著辛苦的一面。江彥毅提及,決定參與雙聯學程,必須在大三結束前把所有課都修完,同時還要準備英文。此外,疫情也導致課程改至線上,減少了與導師同學間互動交流的過程。面對種種不便,江彥毅卻以另一種角度看待,他說雖然疫情把大家困在家裡,但其實人與人透過網路,彼此間的距離反而縮小。像是許多不公開的課程,因改為線上而開放給大家修課,因此擁有更多參與的機會。

  在澳洲學習時,江彥毅曾因課程因素,協助推廣當地受疫情影響的音樂產業。經過這次經驗,使他興起可運用設計,對臺灣社會議題找到解決辦法,「運用設計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情。滿足公眾、社會那些需要被幫助的事,透過創意方式幫他們解決,到現在都是我未來想做的事情。」

  成績優異的江彥毅,表示也曾安於學系排名,但當真正走出國門時,才發現學校成績,無法了解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他坦言:「現在不會在意排名,反而是在意自己得到了什麼收穫。」他參加許多校外競賽與課程活動,以累積作品、精進實力,替未來做足準備。他也鼓勵學弟妹,勇於嘗試喜歡的事物,不用太在意學習成本,有興趣就先學;並應多走出校園,接觸更廣大的世界。(文/邱若惠、圖/江彥毅提供)

張巧韻

跨領域學習 結交好友 突破障礙
理學院尖端材料科學學程 張巧韻

 「追劇隨時可以,考試只有一次。」大學四年來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的張巧韻,自認並非天資聰穎,所以把握平時學習的機會,專心聆聽每堂課,然而各種艱深的知識灌入腦袋時難免會走神,她有個回神祕訣:「看著教材自問自答,為什麼形成?如何運作?」,如此以來課後上課內容仍歷歷在目,她分享平時也透過「立下目標,獲得獎勵」方式來鼓勵自己完成事情。

  來自理學院尖端材料的她也不斷嘗試跨領域學習,曾經修習過心理學通識課、公行系、財經系所開設的課程等,雀躍表示:「雖然我是外系的學生,但是表現一點不吝於本系生,現因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吸引大量外資,讓我在分析時反而更了解箇中由來。」

  大一以學業為主、大二擔任系學會美宣長、大三進實驗室、大四加入產學合作計畫,大學生活多彩多姿的張巧韻秉持「今日事,今日畢」原則管理時間,將日常行程記錄在手機上的行事曆提醒自己,即使經常遇到同學臨時向她借用實驗室使用時間,也能從容重新安排。

  這些經歷讓她成長許多,更是感謝系主任薛宏中、系助理蔡雨寰和張旭含、實驗室指導教授葉炳宏,給予許多建議和機會,讓自己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設計系徽、系服、招生簡報,撰寫大專生計畫、參與科技部產學媒合計畫。以及感激家人的支持和陪伴,遇到困難時能夠有信任的對象談心,猶如溫暖的避風港,張巧韻笑說大學裡還結識了感情相當好的三位朋友,四人的個性從豪爽直率、溫和平靜、深思熟慮到焦躁緊張,非常迥異但卻是彼此最好的依靠,「有時我向她們傾吐煩惱,會聽到不同價值觀的想法,發現問題其實也沒那麼嚴重,整個人瞬間豁然開朗」。

  畢業後張巧韻期望保持初心,對於任何未知事物抱持求知慾,勇往直前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比起繼續修讀研究所,打算先踏入職場磨練能力,透過先前參與產學媒合計畫,體悟到在業界裡「不僅僅只是學習,能夠遇到多元的挑戰」,認為實戰更為重要。她也勉勵學弟妹,人生會不斷面臨選擇題,抱著成熟、負責的心態來探索自我,將會尋找到獨一無二的自己。(文/彭云佳、圖/張巧韻提供)

許自強

訓練獨立思考 創新創業賽奪冠
工學院水環系碩士生 許自強

  許自強於大學期間因成績優異而申請水環系碩班預研生,並加入水環系助理教授彭晴玉研究團隊,積極參加校內外競賽活動,獲得2019年本校創新創業競賽冠軍、2021年永續生活實驗室獎佳作、2021環工年會論文競賽特優等,他還參加大環盃與大專院校水資源環境科系以球會友。

  許自強感謝系上師長的鼓勵而繼續攻讀碩班,除了可連續學習並縮短修業年限,他表示,申請預研生後參加「2020 Living Lab Project Awards 永續生活實驗室獎」競賽,擔任隊長帶領團隊出賽,「那時不但要兼顧大學課業和部份碩士班課程,還要找時間做實驗、參加研討會,那段時間真的非常焦頭爛額,多虧同組同學和學弟幫助我許多,非常感激大家的支持。」

  許自強於攻讀碩士時,以農業與漁業生質廢棄物製備高比表面積活性碳應用於離子分離技術,參與數個研討會發表並在論文競賽中取得不錯的佳績。他觀察自己的校園表現,認為個性比較活潑,希望未來能從事儀器工程師相關工作,許自強分享,在管理儀器經驗中,若機器有問題時,廠商會派任儀器工程師到場維護,這類的工作很有挑戰性。

  許自強自認常因學業成績而沮喪,為了解決課業問題,經常向系上教師尋求解答,也受到教師們的鼓勵,尤其是指導老師彭晴玉,他笑著說:「我的個性其實比較亂來,與老師們相處比較沒有隔閡,也比較好溝通,老師也會很直接給我意見,讓我明白。」他很感謝獲得教師的信任、學校能提供機會和資源,讓學生能在學期間,接觸高精密儀器,並進行相關專題實驗。

  許自強以「大學就像是進社會之前的模擬考」為題來勉勵學弟妹,他表示,讀大學有點像是社會的縮影,會因做報告、做實驗等方式與各式各樣的人進行溝通交流,自己也是到了大三、大四時才開始進行專題,進到實驗室,到了碩士班才比較認識和學習到如何團隊合作;大三到碩士班的這三年是自己最有真實感的三年,如何與組員溝通、學習問題解決等,也許會覺得現在做的事情很痛苦,很浪費時間,但把眼光放遠,相信對自己的未來是有幫助的。(文/朱映嫻、圖/許自強提供)

汪陳素雲

實踐社會責任 重回年輕時光
商管學院管科系碩專班 汪陳素雲

  管理科學系碩專班畢業生汪陳素雲開心地分享,自己已經離開學校這麼久,還有機會回到學校重拾讀書的樂趣,又能與年輕人共同學習、分享他們喜歡的樂團、時下流行的話題,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彷彿自己重回到了年輕歲月,因此她非常珍惜這樣的時光。

  因此兩年美好的時光過得特別快,她愛上課,愛交友,現在終於走到最後一步,撰寫畢業論文卻是辛苦的,她在重新審視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可以探討的新課題,但也因為引述過多,需要重新修改,遭遇到很大的挫折,不過她很樂觀,會努力再努力,一定能夠過關。

  汪陳素雲身兼光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及執行長,平時不吝於實踐社會責任,到各地舉辦活動,帶領中小學小朋友,與自己的論文題目:「消費者關係利益影響口碑之研究- 企業社會責任之實踐」不謀而合,她提到,在看文獻的時候時常有盲點,會容易被這些文獻給框架住,須去蕪存菁整理出最漂亮的部分,這讓她重新思考,實踐社會責任時,是不是也被哪些事物給框架住?有哪些議題的執行細節是不是有盲點?

  她開心地說,透過到淡江來讀管科碩專班的課程,讓她有機會與年輕人交流,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外,平等地與新世代交流「社會責任」,了解每個人的觀點有何不同。

  來上課能學習到新事物,「行銷策略這堂課的編排,讓我印象深刻。」她說道,當時課堂老師選擇商業週刊的文章,讓學生選擇自己適合的產業進行討論分享,因為班上同學來自各個不同領域,針對自己的專業來解析文章的過程,也進而讓大家去分析、思考文章層面的深度與廣度,進而吸收不一樣的產業新知。

  汪陳素雲勉勵學弟妹:「熱情是最基本的原動力!」不管擔任何項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熱情。即使讀書,讀書的那段時間就是要很投入的閱讀;工作的時候就要很熱情地工作。如果沒有熱情,做任何事是無法長久的。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要想辦法克服,每一個學生、每個人都一樣,「要跳出原來的框架,用不同的思維去思考,擴大我們的視野,多嘗試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處理事情的圓融性就會更高。」(文/林雨靜、圖/汪陳素雲提供)

許豈逢

獲2022總統教育獎 以廣播傳愛
資管系碩專班 許豈逢

  甫獲2022年總統教育奬的許豈逢,雖因車禍造成頸椎損傷,使得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行動受限於輪椅上,在家人扶持下努力復健外,並買書自學、選讀網路課程,他將萎縮的右手翻掌後,以突起的關節處當作指頭,一指一指地敲打鍵盤,來學習資訊科技,並為客戶架設網站。為增進專業能力,返校至資管系碩專班進修。許豈逢十分珍惜這樣的進修機會,在畢業之際,他感謝系上師長、同學的幫助,「真的是受到了非常多的幫助。」

  許豈逢表示,淡江的無障礙校園對身障生提供很大的幫助,並提供同步視訊設備便利上課、也提供交通、學雜費、報考證照等相關補助,減輕了許多家計負擔,對視障資源中心張閎霖、指導論文教授蕭瑞祥、鄭啟斌的各項協助,因自身手腳不便,班上同學都很熱心,協助抄寫筆記等,對於各項的幫助十分感激。

  走過車禍和復健的陰霾,許豈逢在大愛網路電台DaAi Radio、復興廣播電台擔任節目主持人,將自己的生命故事透過廣播,來鼓勵陷入低潮的身心障人士,並曾入圍廣播金鐘獎,他也在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擔任資管工作,協助該協會進行偏鄉地區的孩童就學、銀髮照護、交通改善等業務,許豈逢認為,這些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也期許自己在畢業能應用所學,將母校培育的學識涵養發揮於社會上,為社會做出貢獻,「將以『今天我以淡江為榮,明日淡江以我為榮』作為座右銘,希望能將自己的在校所學貢獻世界,更讓大家知道淡江人就是不一樣。」

  獲得2022年總統教育奬獲獎學生、為全國大專組8名之一的許豈逢,以「宣導生命教育等,服務奉獻人群」獲獎,他表示,除了感謝之外還是感謝,希望有機會的話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他勉勵學弟妹,淡江蟬聯25年企業最愛私校在業界具有一定的口碑,創校70多年以來培育30萬畢業校友,在各行各業都能遇到淡江人,大家應該以身為淡江人為榮。(文/朱映嫻、圖/許豈逢提供)

張峻嘉

扎實英文 榮譽學程提升競爭力
英文系 張峻嘉

  張峻嘉在學期間學業成績優異,也是榮譽學程學程學生,他以「探討臺灣國高中教師及學生應用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之態度、策略、及觀點」為題,通過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獲頒師資培育獎學金、申請教育部學海飛颺獎學金,並利用課餘時間參與種子課輔社及寒暑假服務隊活動,他熱心服務,獲得英文系師生好評。

  談及成績優異的動機,張峻嘉自認,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也希望能發揮所學,在參與工讀的機會中發現喜歡認真投入的感覺,因此妥善運用時間,精進學業能力。有次在何嘉仁國際文教機構觀課實習中,看到教師們面對不同學生所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讓他心嚮往之,他表示,自小就有教師夢,那次經驗反思到:「如果是我的話,是不是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上產生這麼濃厚的興趣?」因此大二下學期申請修讀教育學程,希望能增加教學專業,並廣修「西洋文學批評導論」、「女性文學」等各類課程,希望自己未來能成為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多元議題的教師。

  張峻嘉感謝系上教師的指導和肯定,特別是英文系副教授林銘輝在課堂報告、辯論比賽等方面和想法上給予肯定,英文系副教授李佳盈指導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從計畫內容發想、提案準備、資料分析、簡報練習、成果報告等,都讓他受益良多。談及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他提及,自身很享受申請過過程,如了解2030雙語國家政策、成為中學教師的相關條件等,雖然受到疫情影響讓實體觀課等部分環節取消,但可以藉此提早累積研究實力。他也依據科技部研究計畫部分成為基礎,參與國際研討會的論文發表,課葉枝餘,他參與種子課輔社,「在參與志工服務的過程中,讓我知道自己可以成為影響他人正面的力量,除了幫助其他人,也能看見自己的價值,期許將來能夠將自身所學貢獻於社會。」

  校園滿滿都是張峻嘉的回憶,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全英語授課方式,他分享,大一時發現班上同學的英語能力都很好並很有自信,全英語授課在課業上有些吃力,但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也拓寬世界觀。目前已經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的張峻嘉,將持續朝向教師目標前進,他提及,在繁忙的課業和研究中會以「橋到船頭自然直」的心態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會和朋友聊聊、看書舒壓等方式,來整頓自己的心情。

  張峻嘉說:「謝謝系上對我的肯定,希望自己成為正向的影響力,在自己的道路上繼續幫助他人。」他也勉勵學弟妹:「希望大家都能多認識自己本身與志向並為其付出、努力,勇敢踏出舒適圈。把挑戰視為遊戲,過關斬將,獲得成就感,驅動自己前進,讓我們在大學時期有豐富的履歷,不過還是要適當的休息、放鬆。」(文/謝采宜)

波莎霞

獲林建祥贊助 來臺增進學術力
台灣亞太碩士學程 波莎霞

  來自美國的波莎霞修讀臺灣與亞太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她以「2000年到2020年間美國平面媒體上臺灣相關報導的研究與探討」為題,獲優秀國際學生的入學獎學金,同時受到化學系校友、中華民國淡江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林健祥贊助2年碩士班獎學金順利完成學業。

  波莎霞分享,因爺爺曾來臺訪問,對臺灣留下良好印象,加上自己對中華文化很有興趣,因此選擇到臺灣進修,問及在本校印象深刻的是,她表示:「國際暨兩岸事務處提供在校期間很多幫助,也安排很多活動讓外籍生認識臺灣,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和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拍攝微電影中,透過陳澄波的畫作走訪淡水,讓我對臺灣歷史和文化能有更近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也認識了很多淡水的特色。感謝學校對外籍生的協助。」

  波莎霞特別感謝論文指導教授、拉美所助理教授馮慕文的鼓勵和支持,透過馮慕文的的指導在專業知識上有很大的提升,她說明,學期初因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如期到臺,在遠端同步視訊課程中,馮慕文都會仔細和耐心的教學,儘管是網路課程也能有很好的學習,直到疫情稍緩到臺灣參與實體課程,「馮慕文提供研究專業指導,協助學術研究的進行,而歐洲所副教授林立、外交系榮譽教授林若雩的課程讓我對臺灣歷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就讀淡江期間,讓我對臺灣的政經、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不但對我的論文有幫助,也能對我的學術研究有更深入的見解。」

  受到疫情影響讓波莎霞來臺的過程困難重重,她提到,當初因為嚴峻的疫情來臺過程中,曾遭遇到班機取消、在南韓機場又面臨PCR核酸檢測即將過期,隨時會被遣返回美國的可能,「幸虧臺灣外交部和國際暨兩岸事務處的幫忙,讓我能順利在機場等到來臺班機,我非常珍惜及感謝這個機會,讓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對於未來規劃,波莎霞將繼續朝向博士道路前進,她認為,在淡江扎實的學習和在臺求學經歷,相信對未來進修路上有所幫助,在教授身邊學習是很好的經驗,對學術研究能力上的積累也很有助益。課餘時間,她在托福寫作上幫助很多朋友,使他們能順利完成考試,「這讓我發現我對教學的熱忱,雖然教學很辛苦,是一件很值得的事。」

  離開家鄉到臺灣求學,波莎霞分享道,「到國外唸書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經驗。不論是什麼職業,學習如何獨立自主、適應不同的環境、走出舒適圈、克服恐懼,在個人和職業發展上都是很重要的能力。」(文/謝采宜、圖/波莎霞提供)

張庭芸

參賽創意提案 自我探索多元學習
教科系 張庭芸

  張庭芸熱心服務,擔任教科系班級代表班代4年,曾獲得109年法藍瓷想像計畫之偏鄉教育提案優勝、110年水保好好玩創意大賽之互動繪本第二名、110年TAECT數位媒體競賽第二名和佳作,以及獲選本校110年優秀青年。

  她感謝系上師長對她的提攜與幫助,透過工讀、競賽、科技部計畫案的研究助理等方式,來增加精進自我的機會。張庭芸分享:「大二時擔任了科技部計畫案的研究助理,讓我學習到很多,系上教師時常會給予許多未來職涯的方向,也鼓勵學弟妹以競賽和產學合作等方式累積實作經驗。」

  張庭芸積極參加校內外多次校外競賽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21第六屆法藍瓷想像計畫」競賽,她與團隊以「our hometown 鏡頭下冬山」為題,獲頒20萬執行基金,並與宜蘭冬山鄉順安國小中山分校合作,設計5天影像夏令營活動,但因受疫情影響無法舉辦實體活動,他們將課程轉為線上學習課程和學習光碟,以線上互動的方式,讓順安國小中山分校的小朋友學習影像課程,並受到好評。她表示,自己與團隊夥伴都是熱愛嘗試新事物,因此規劃影像課程希望讓更多人能透過鏡頭認識世界。

  目前,張庭芸受到系上教師的鼓勵,進入和碩聯合科技人資部門擔任實習生,從事招募員工管理中,協助進行員工教育訓練的課程規劃,她認為,教科系的專業訓練可以往人資發展,因此想去人資部門嘗試看看,當然也不排斥往各個方向發展,畢業後將繼續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進修。

  張庭芸坦言,高中時也和大家一樣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對未來也沒有方向,所幸系上教師的循循善誘、課堂的專業能力培養、競賽的實作準備等,發現教科系學習的領域多元,可往設計、教育、多媒體研究等方向發展,自己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發現適合自己的方向和領域。她也藉此機會鼓勵學弟妹,熱愛自己所學,並向系上師長請教,相信會有很好的收穫。(文/陳映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