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祥黃郁蘭許承智王淵遠蘇朗軒古曉珮溫守瑜

《資料來源:淡江時報》


大學教育是自我探索的旅程
政經系 李智祥

江勁衡照片我是106學年度蘭陽校園畢業生致詞代表,也是青出於蘭傑出獎得主。大學期間曾經到印度擔任國際志工,參與系上的全球服務學習計畫(GSIP)至印尼和緬甸實習,大三代表淡江大學至法國里昂第三大學交換一年,大二期間也擔任蘭翔擊劍社社長及政經系學會副會長。

大學四年的教育對我來說是一個認識自我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還記得大三出國到法國交換的那年,一開始法文老師點名時,都會誤把我的名字發音成「李智障」,雖然哭笑不得,但為了出席率,只好乖乖地承認。有一次,我終於鼓起了勇氣,用破爛的法文和老師說:「可以叫我的英文名字Brian就好。」他給了一個疑惑的眼神,想了三秒,最終還是拒絕我的提議。

這個經驗讓我反覆思考了許久,為何有個簡單的選項讓他選擇,老師卻堅持叫我的中文原名?在學期末,更深入了解法國文化後,終於悟出原因──尊重。尊重每個文化就如同期望他人尊重法國文化一樣,每個個體也都擁有表現自我的權利。而我不禁把問題帶向自己:我有充分的尊重自己生長地的文化嗎?而又了解自己多少?

經過這四年,我深深體會到大學教育像是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從大一,學校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找尋自我的喜好; 大二擔任社團幹部,在與人的互動中發現自己的性格,不只是從團體中「獲得」些什麼,慢慢也懂得「付出」;大三,蘭陽校園的每位學生都必須出國,在這一年有再多的困難,我們都鼓起勇氣、挺身而過;最後大四回到了校園,無論是飯店實習、海外實習或畢業專題、深耕宜蘭......等等的經歷都讓我們體會到,原來我們的潛能比想像中多更多!

由於住宿學院的關係,整個校園的師生感情都十分緊密融洽。這份濃厚的情誼成了強而有力的後盾,使我們走出校園時,不畏懼各種挑戰。最後,我也將永遠珍惜身旁的革命夥伴,一同為大學生涯填滿絢爛的每一頁!(文/李智祥,圖/蘭陽校園主任室提供)

<top>


參加研討會累積論文寫作養分
教管博士班 黃郁蘭

黃克禮照片我在就讀博士班的3年期間共發表7篇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其中3篇EI、1篇THCI、2篇ERIC、1篇EBSCO,並於105年赴維也納參加「INTE2016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能有此成果,得歸功於老師要求我們,每一次的作業都要以投期刊的水準去努力,因此每一份作業我都全力以赴的去面對。

因為本身是元智大學專任講師兼課外活動組組長,在職進修攻讀博士學位,相較於其他人,我能讀書的時間非常有限。就讀淡江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班對我來說有個好處,就是排課時間可以集中在禮拜一、五,對於我自己的規劃非常方便,讓我在學習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而在做好規劃之餘,我認為更要把握每一次的上課時間,每一份作業都要認真以待,因為那都將是你努力的成果、未來論文的基礎。我的期刊論文都是在寫作業的時候所累積出來的,如前往維也納參加「INTE2016國際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就是我博一時的作業。

投稿論文的過程一定不會很順利,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但只有從投稿、退稿、修改後再投稿的過程中,才能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結構是否還需要做調整,或者是某些期刊有比較偏好的議題等,所有收到的訊息與建議,都是改良這篇論文或是撰寫下一篇論文時的良好養分,有了這些寶貴的意見,才能使我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更加精進。

以自身經驗看來,我非常鼓勵學弟妹們在就學時多多參加研討會,因為我認為參加研討會是很重要的訓練,一是你要如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表達出來,讓不是這個領域的人也能聽懂,以及如何取捨,把數十頁的內容濃縮在10分鐘內表達,這就是我在每一次參加研討會中學到的;二是在透過提問與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問題、檢討並學習,當別人稱讚自己時,也能從中知道自己的優點,給自己強而有力的信心。

今天是畢業典禮恭喜我自己,也祝福在校的學弟妹們!(文/李羿璇整理,圖/黃郁蘭提供)

<top>


多元學習 增進能力 拓展視野
物理系碩士班 許承智

周致學「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我認為在研究所學到最重要的能力,在淡江待了整整六年,回想起來真的經歷了太多,我瘋狂過、愛玩過、認真過、挫折過,最後收穫成熟的果實。

大三開始因為修習莊程豪教授的量子物理,就開始跟著老師到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做實測,有些儀器淡江沒有, 所以就必須申請到研究中心做實測,要先寫計畫書通過申請,到了就要抓緊時間做實驗計畫,常常就過上通宵的生活,也因此我爭取到參與臺德國際合作人員交流PPP計畫,前往德國參與實驗, 這是一個很珍貴而難得的經驗,雖然我們跟德國都是做同步輻射的實驗,但我們比較偏重物理,他們則偏重化學面向,而且德國在實驗室的設計也與台灣不同且較為精細。

從大學邁入研究所,最大的不同就是,上台報告必須具備能夠清楚表達見解的能力,以及跨領域的多元學習。在物理系大學時期,多是學習理論之後,利用做實驗去理解原理,但在研究所,需要自己去理解或構思,而往往這些實驗或假設,是需要除了物理以外的知識,這就需要自己去學。

我很感謝遇到了莊程豪教授,老師不僅給予我學業與論文上的指導,更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許多建議,從老師身上學到很多,也很謝謝能遇到一群可以一直陪伴我的同學,一起努力、解題,相互拉拔、成長。大學有著不同於高中時的自由學習空間,除了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外,還要能多去接觸不同的事物,拓展視野,也要能在忙中享受生活。我想鼓勵學弟妹,大學四年要盡可能多元學習、增進自己的能力,多方嘗試,不斷學習新事物!(文/楊喻閔整理,攝影/劉芷君)

<top>


大三出國提早與國際接軌
財金系 王淵遠

林大鈞照片我在入學時就規劃將來要讀研究所,從浙江來到臺灣唸書的一個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裡與國際的接軌更好。我在淡江求學時申請大三出國,這對我就學經歷來說是個加分的選項。在學期間利用寒暑假進行了幾段實習,則是希望強化實務經歷。在淡江的學習滿符合我當初的期待,尤其是財金系的課程設計,非常的符合我未來的求學規劃,申請研究所時,發現系上課程幾乎都涵蓋了我想申請學校的基礎課程,讓我在銜接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在淡江求學4年以來,我最感謝系上的老師,不僅教學認真,連平常也都會關心學生,或許因為如此,讓我更喜歡這個專業。尤其是邱忠榮老師,他上課非常有趣,而且非常受用。為了上邱老師的課,我還特別放棄用大三出國的學分認抵呢!國際處的林淑惠小姐也讓我覺得感動,因為我跟她的交集很少,只有大一見過一兩次面,沒想到事隔兩年報名參加境外生文化之旅時,她還記得我,讓我覺得非常窩心。

對於大學生涯的規劃,我建議學弟妹要儘早規劃並發現自己的目標,不要害怕開始得太晚或沒準備好,有機會的時候一定要抓住,不要害伯失敗,因為那也是一種學習,經驗及智慧的累積,而這個成效將會在未來有所呈現。另外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學弟妹有機會一定要到處走走。我在大三出國那年走過了二十幾個國家,結果回家後,媽媽說我整個人變得不同,除了視野開闊之外,處事的方式及待人的態度都變得更成熟,旅遊讓我大學四年的生活更加豐富,這是除了課業之外的另一個收穫,因為可以透過旅行的心得跟啟發,增進自己的人生智慧。(文/潘劭愷整理,攝影/吳冠樑)

<top>


透過擊劍融入淡江生活
公行系 蘇朗軒

蔡承佑同學當初會開始練習擊劍,是因為國一時學校要求每個人都要參加社團,自己不喜歡太過靜態或要在戶外運動的社團,正好擊劍符合我的需求,但越練越有興趣、越來越投入。上大學後加入擊劍隊,因為經驗相對豐富所以當了一年隊長,這時要強化的不只是如何讓自己的技術更上層樓,同時也要協助隊友,讓大家都能變得更強。

我是香港僑生,剛來台灣念書的時候覺得格格不入,又無法適應擊劍隊內的學長學弟制度,但我想這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也是和大家要一起適應的問題。除了文化差異,還要適應與香港截然不同的飲食問題,這都曾使我感到十分頭痛。

這次全大運在我心裡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為是我們數年來首次錯失團體金牌。其實從沒想過會輸,不過自己曾經拿過數面獎牌,變成其他學校鎖定的研究對象;加上遇到期中考,大家狀態都受到影響,即使拚盡全力還是沒有贏得冠軍,當下也不免掉了眼淚。不過失落也只在當時,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往這方面想,那股失落也就慢慢消散了。

從12歲開始練習擊劍到現在,我最感謝的是我的啟蒙教練,因為他很支持我,他沒有因為我的素質不好而嫌棄我,一步一步慢慢教,直到高三那年終於成為學校主將,還擁有現在的成果,都要感謝他。另外也要感謝李鎮全學長,雖然在上海工作,但不時會回來指導我們,尤其全大運時期還請了好幾天假特別回台灣。現在要畢業了,我想對擊劍隊的學弟妹說,不要輕言放棄,就算剛進來時認為自己素質不好,但只是一開始,再多堅持一下,一定會漸入佳境!(文/李欣倪整理,攝影/黃莉媞)

<top>


參與跨國人才培育寫出漂亮履歷
德文系 古曉珮

張靜宜同學我樂於上台表達自己,小學到高中經常參加校內外語文競賽、客語演說或朗讀組,都拿下好成績, 因此我從不懼怕上台面對群眾。我曾參加「2014淡江大學第一屆世界青年論壇」、「2016淡江大學第三屆世界青年領袖論壇」,也曾代表淡江大學赴德國參與「G20國際青年領袖論壇」、「G200國際青年領袖論壇」,於論壇中發表世界政經主題相關的專題論文,這些經歷培養我的自信心,除了訓練自信與台風之外,能夠流利地說出不同語言也讓我產生成就感。

為了能夠寫出一張漂亮的履歷,我積極發掘外語以外的興趣,對於國際政治、法律均有涉獵,也因此於2016年申請「教育部跨國人才培育計畫」一年期公費研究計劃,成功獲選就讀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院。在德國,我發現德國的學生求知欲旺盛,他們十分喜愛閱讀,並且與臺灣有著文化差異,他們無論進修唸書、實習或就業與否,都不被父母干涉,他們擁有自我主見,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我想勉勵學弟妹,不論學習什麼專業,都必須有自己的思考、及有對某項議題發表看法的能力,否則永遠被牽著鼻子走。如何適當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是重要,安靜的坐在位置上永遠不會被注意到!對於就讀德文系的我來說,語言是一項工具,優秀的外語能力是我的優勢,結合其他專業能力便能成為企業所需的人才。

畢業在即,感激老師們的重視,樂意花時間與資源協助撰寫推薦函、修正小論文、履歷表等等。最感謝我的爸爸付出許多心力資助我出國,並從旁一路支持、鼓勵我,如果沒有他就無法成就現在的我。

我們處在一個不斷競爭的世代,如果不繼續學習,就會失去我在職場的影響力,因此畢業之後,我仍然會努力補足自己所缺少的能力。(文/丁孟暄整理,攝影/吳冠樑)

<top>


實踐德國遊學與出版繪本目標
德文系 溫守瑜

高佳寧同學我不畏疾病,曾拿過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5年第18 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獲總統馬英九召見、表揚,也曾榮獲2009年「高雄市AQ(逆境智商) 達人」的肯定。雙手靈活的我認為繪畫沒有標準答案, 透過我的畫作能夠傳達理念、想法與內心感受,因為繪畫是我一直以來的愛好,我曾在中正紀念堂舉辦過「琉璃AQ達人溫守瑜征服逆境聯展」,在本校覺生紀念圖書館閱活區舉辦「Wendy異想世界畫展」,並出版繪本《千年築夢-台灣樹王賴倍元傳奇》,獲頒「周大觀2017年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章」。

對於患有罕見先天性遺傳疾病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娃娃),我認為保持正面心態很重要,比起抱怨先天上的不足,不如努力發揮、加強自己所擁有的優點,造就自己的獨特性。我喜歡外文,就讀德文系的我一直想走訪德國, 去年我成功向DAAD(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申請到大學暑期課程獎學金,在德國遊學兩個月讓我進一步認識當地文化,深深體會到學習一種外語可以讓人看見不同的世界。

我認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十分充實,不管是學習德文或是繪畫創作,我都努力的實踐了遊學德國與出版繪本的目標,未來我將繼續進修,以畫展、兒童繪本等方式呈現, 希望我的作品讓更多人看見,並能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 進階成一項專業領域,期許自己成為像幾米一樣的畫家, 我也希望能將我的繪本捐給弱勢團體、做愛心。

即將啟航飛向新的旅程,感謝系上的老師一直給予我很多機會與鼓勵,也感謝視障資源中心的張閎霖老師,協助我在覺生紀念圖書館舉辦畫展與遊學分享會,更感謝一路支持我的家人,沒有這些幫助我就完成不了目標。我勉勵所有正在築夢的學弟妹們,只要你有目標或夢想,就要好好把握機會,盡量努力地實現。(文 /丁孟暄整理,圖/溫守瑜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