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勁衡黃克禮周致學林大鈞蔡承佑張靜宜高佳寧

《資料來源:淡江時報》


體育獎代表 締造擊劍三連霸
土木四江勁衡

江勁衡照片「獲得全大運鈍劍三連霸的成就,來自於淡江擊劍團隊的滋養。有今日的成績,除了感謝教練的培訓、學長姐們的經驗分享,還要感謝蕭淑芬體育長和黃貴樹組長的支持與鼓勵,正因學校提供完善的設備、場地及交流機會,才讓我有機會得以完成這份榮耀!」

從國小開始接觸擊劍,一直是我最愛的運動。在大一時,首次出征全大運便奪得第四名的肯定,自此加倍投入心力苦練,不但充分把握每場出賽的機會,更是經常與志同道合的擊劍隊友們互相切磋、交流;終於在大二、大三及大四參加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一般男子擊劍鈍劍個人賽,連續贏得104年、105年及106年冠軍,締造3連霸紀錄。

回想初任擊劍校隊隊長時,曾因歷屆團隊成績非常優秀,讓我倍感壓力。當時為讓佳績得以保持,我和團隊遂而展開嚴格的訓練,希望每位隊員皆能藉此練就扎實的基礎和即戰力。過程中,我學習到人際溝通的技巧,帶領團隊的同時,也啟發我思考凝聚夥伴向心力的重要性。尤其在團體賽中,需要培養默契及信任感,才能在遭遇失分時穩住軍心、冷靜地作出判斷,進而縮短差距。

回顧4年來的學習歷程,無論在擊劍或土木專業領域,均經歷過不少機會與挑戰,讓我慢慢培養出沉著、謹慎的性格;面對各種校隊與學業的難題,也很感謝老師們的指導,不斷地給予學習機會,更鼓勵我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正因如此,為兼顧擊劍與課業,我在課堂上一定會認真聽講,節省複習時間,加上對於測量課程與工程材料實驗感興趣,皆讓我積極及更有效率的管理時間。真心感謝所有教導過我的土木系老,讓我得以在土木專業上持續精進和深化,在準備土木技師證照上更加得心應手,未來也會繼續攻讀本校土木系碩士班。

很開心獲選為本屆體育獎領獎代表,深知每次得獎背後,都有大家的支持與成全。我自己是學生運動員,付出心力練習和出賽的同時,還要維持課業要求,想跟所有學生運動員說一聲「辛苦了!」在淡江收穫滿載之餘,感覺到自己正逐漸蛻變為更棒的人,也鼓勵擊劍隊能持續發光發熱,推廣讓更多學弟妹締造更卓越的佳績。(文/廖吟萱整理、攝影/何瑋健)

<top>


來臺求學 盼研發技轉助鄉里
水環四黃克禮

黃克禮照片我來自馬來西亞,一直希望自己能改善家鄉遭受汙染的環境,選擇到淡江念大學是因為想借重臺灣在環境工程領域相較成熟的技術,「在淡江求學四年,不只是用『豐富』二字來形容我的滿載收穫,更多的感念是當初來淡江念書,是正確的抉擇。」

「馬來西亞的污染問題日益複雜,例如種植棕櫚樹所造成的水土問題、廢水排放造成的環境汙染,還有鄰國焚燒森林造成的霧霾,但國內對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卻推動的緩慢,我期待自己能發揮所學、貢獻專業。」原本念完大學就打算返鄉,在因緣際會下,陪同水環系主任張麗秋前往馬國輸出水利技術的專案,才恍悟到原來在臺灣,也可以回饋自己的國家。

經過馬來西亞實地勘察後,我最大的收穫是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當然過程也深刻體認到自己缺乏實務經驗,很難靈活地把課堂上的知識與理論運用在現況中,以致於當時僅扮演翻譯者的角色支援計畫。回到淡江後,此行經驗督促我更加主動學習,把專業內化成為實作,更讓我毅然決定轉向「水資源工程組」。

我當初讀的是「環境工程組」,主要是解決空、水、廢、毒污染等問題;「水資源工程組」是防洪、排水、給水、灌溉及水質管理等議題,雖然是兩塊不同的領域,但都能改善馬來西亞的環境,未來攻讀研究所則會朝向水資源工程領域持續精進。

隻身來到臺灣,我認識到一群很棒的朋友。無論是在課業、社團中相互成長,例如與他們一同重振系學會的運作,以及一起練習4年的系排等歷練,皆成為我重要的學習經驗與養分,更加拓展學習視野。尤其是遇到傾囊相授的李奇旺老師,教導我製作專題和進行實驗,得以成功申請到科技部「補助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更感謝我的組員在我大三赴美交換時給予幫助,使我有機會持續參與、一同完成研究。

鼓勵學弟妹們,努力激發各項潛力,無論是在課業、實習、社團或運動等領域,勇於嘗試、持續自學,秉持著精益求精的態度,未來期許大家在進入職場或繼續深造,皆要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相信我們一定能發光發熱!(文/楊喻閔整理、攝影/何瑋健)

<top>


機器人海外賽 迎戰各國好手
電機碩二周致學

周致學我是在「第21屆2016 FIRA(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Robot-soccer Association)世界盃機器人足球賽」中擔任「人形機器人組」隊長,團隊表現亮眼並讓「人形機器人組」9度獲得「全能賽(All Round)」世界冠軍,而且連續3年蟬聯冠軍。非常感謝已故電機系助理教授鄭吉泰帶我進入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中心-智慧型控制實驗室,他帶我走進不一樣世界,鄭吉泰老師的精神直到現在都影響著我。我能從菜鳥到隊長都是受到鄭老師的鼓勵,曾在比賽時,鄭老師鼓勵我們要在過程中享受比賽,即使他離開我們了,擔任隊長後也將這份精神傳達給學弟妹。

我對機器人產生興趣是加入實驗室開始,在師長帶領下逐漸愛上機器人,每次出國比賽與各國好手切磋,讓我對機器人研發更有熱忱,每當赴海外比賽時看到得獎隊伍就會向前交流,雙方都會相互分享研發方式和了解各國製作方法,所以比賽不會只想贏獎,而是藉由互相討論讓團隊更進步。回想起第一次參賽的緊張,我有著難忘回憶,當時握著滑鼠的手一直在抖,是學長直接握住我的手才停止顫抖;每次比賽都有學習和成長,更重要的是,身旁一直都有夥伴陪伴和支持。

我從出國比賽中發現,本校機器人幾乎是自行研發,有些國家會購置成品參賽,而淡江僅購買部分馬達和電路,其他均由團隊自行組裝、研發機器人的內裝和外型;製作機器人的過程漫長辛勞,隨時需要測試和調整,尤其比賽前夕的熬夜改善更是家常便飯,但這是我們具有特色和競爭力之處,也是每年在FIRA賽獲勝的關鍵。在實驗室模塑個性,透過製作機器人過程將粗心懶散,轉為細心與耐心,當上隊長後更成長許多,隨時為團隊設想各種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須即時臨場反應和擔下判斷力的責任,並關心隊員讓機器人製作更順利。

畢業在即,真的很感謝師長和學校提供資源,尤其是電機系教授翁慶昌爭取補助和企業合作方式,讓在校的我們能不斷嘗試、研究和製作機器人。對我來說,實驗室已是我第二個家,大家感情融洽,未來希望能去機器人製造相關公司,繼續在這領域努力,期許實驗室越來越棒。(文/莊千慧整理、攝影/胡昀芸)

<top>


選讀民航學分學程 圓飛行夢
航太四林大鈞

林大鈞照片因熱愛飛機,所以想更了解飛機的相關知識,讓我在深耕航太系課業外,選讀本校與中華航空公司合辦「民航學分學程」累積實戰力,於去年暑假、大四下學期都在華航實習。民航學分學程主要是由學校傳授專業知識理論、華航業師提供實務指導,讓學生透過實習了解航空業之工作內容,如果沒有實習,不會知道航空公司工作項目有這麼多!因為在實習前,只知道飛行員、空服員和飛機維修員;實習過程中親自體驗了模擬機、參觀機坪、近距離接觸裝載、卸載等航空地面工作,這些都令我驚嘆不已,實際操作也和想像中的完全不同,對我來說都是學習的過程。

我在實習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人一組的報告,因為內容須與專業領域相關,蒐集資料、整理數據外,報告當下還有專業人士聆聽,這和大學報告完全不同,真的讓我們很花心思!我們的題目是「飛行員的疲勞管理」,為讓內容豐富正確,與夥伴在每天實習工作結束後,回家仍不斷地討論和準備內容,也探詢現役飛行員情況,雖然準備和報告過程裡,讓我們很緊張,但也收穫滿滿,更了解航空領域的高度專業。實習中,不但學到風險評估的相關知識,也體驗滅火、跳滑梯、海上迫降等安全訓練,可看見華航對安全的重視。

我從國中起就開始構築航空夢想,當時曾到美國當交換生,觀察到當地航空業興盛、看到飛機在天空飛翔,很嚮往那樣的自由,也因為我喜歡,所以想更靠近!因本著對航空的熱愛,讓我挺過繁重的航太系課程,歡迎不論科系的學弟妹應該把握機會修習民航學程,有些非航太科系的學生也都能在此發揮所學;大學所學偏向學術專業,透過產業實習學到實務操作,實習內容遠比想像的豐富,光是英文使用就需有更多專業用語,鼓勵學弟妹要把基礎打好,才能更進階學習專業知識。

經過華航實習,面對未來也有更多選擇,我想先從飛機維修員開始努力,把基礎打好,認識飛機的原理和程序,之後朝簽派員邁進。在即將畢業遠航之際,將帶著航太系所學、業界實習,堅定地為自己的飛行夢想築夢踏實,未來希望能在飛行航道上,駕駛著飛機奔向藍天。(文/陳品婕整理、攝影/吳冠樑)

<top>


國際化視野 拓展海外就業機會
運管四蔡承佑

蔡承佑同學去年,我到日本姊妹校法政大學交換一年,在法政大學期間協助日本臺灣教育中心日本辦公室之留學事務,以多益成績890分和通過日本語能力測驗N1等級,成為2016年東京中華學校教育展活動工作人員和翻譯;這是很特別的工作經驗,因為是向準備來臺的學生介紹淡江,現場還有其他學校參展,必須學會如何妥善表達,和使用最精準的詞彙傳達淡江特色。

除此之外,我也透過法政大學積極尋找各種實習機會來充實自己,如在東京都技術推廣活動中擔任口譯員、日本網媒行銷公司進行文章翻譯等,海外實習經驗看到做事有條理的優點。我想分享,學語言的好處之一,就是能透過語言輔助事業,讓自己有機會找到合適的工作而有更好的發展。我已準備好在海外長期發展,現已被日本東証第一部上場的不動產開發公司預約錄用,將在該公司的全球事業部中負責海外事業規劃,該公司類似臺灣之遠雄集團,算是小有規模的公司,希望能發揮所學。

談及語言的學習,我覺得跟日文很有緣份,因為第一次去的國家就是日本、去美國遊學也是日本室友,生活經驗多半和日本有關,所以就開啟自學之路。我想,最好的語言學習方法,就是不要死讀課本,應該多從戲劇、書本等有興趣的地方著手,更要多講多聽多練習,自然就能培養語言能力。

我認為,全球移工趨勢和國際化是非常重要的,在法政大學擔任翻譯工作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就是日本留學生與家長對蘭陽校園的全英語授課和全住宿書院模式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大三出國的制度更受歡迎,感受到日本會想把握國際交流機會,因此想勉勵學弟妹,應多關注和善用本校國際處資源,把握機會參與姊妹校交流活動,使用覺生紀念圖書館的國內外書籍雜誌蒐集相關資訊等;這些都可以在無形中幫助我們累積經驗,真的要好好把握大學四年的光陰,要有開闊心胸面對任何事物,趁年輕時好好地為了將來與夢想認真打拼。

其實有很多好的機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好好把握,在這國際化時代,鼓勵大家把握好任何學習機會,以多元接觸讓自己深入全球趨勢中,為夢想插上翅膀。(文/林嘉倩整理、攝影/閩家瑋)

<top>


熱愛英文說故事 征服演講賽
英文四張靜宜

張靜宜同學我熱愛英文,更愛說故事,自高中起征服大小英文演說類比賽,也被英文系推薦參加校內外大型英語競賽,拿下「2016第21屆中國日報社—21世紀可口可樂盃全國英語演講比賽」二等獎、「2015文藻盃全國大專組英語即席演講比賽」冠軍、「2015全國大專學生I See Taiwan英語簡報比賽」第三名,我常以「If there are no ups and downs in your life, it means you are dead.」自勉,我想假若人生是一幅心電圖,那不斷起起伏伏的線條正代表自己確實地活著,這是在面對挫敗時經常鼓勵自己一段話,也正因為有起也有落,所以才會活得精采。

 我在各種英語競賽經驗中,發現要懂得欣賞自己,才能克服比賽的壓力,在各種輝煌獎項與成績背後,我覺得自己也是平凡人,需要付出努力並經歷不少的挫折與失敗,也曾在大型比賽中失利的我,會擔心是否讓大家失望了,但是這反而讓我體認到,挫折反而會督促自己進步而培養出抗壓性,若自身能力不足,除了自省,更要努力和改進來變得更好。

珍惜,是我重要的生活哲學,這是從親人離世中體悟到的,面對失去親人的傷痛,就是要感受對方留下的美好,再不斷地前進,所以這讓我更懂得珍惜並善用時間及身邊的資源,在充實自我外,更期望能回饋我所學習的一切給這個世界。感謝身邊的家人朋友和系上師長提供莫大的認同與鼓勵,因為他們的支持、不斷地給我加油打氣,或許就是這樣的愛,造就了自己堅毅的性格,讓我在面對困難時,相信自己的力量並堅持下去。

 此外,我還修讀教育學程,希望未來能走入英文教育領域。畢業在即,我認為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辦法修完想讀的課程,淡大提供相當多資源等著我們主動發掘與運用,如各學院的學程、多元講座課程、圖書館豐富藏書等,都能讓四年收穫滿滿。我想建議學弟妹,大學的生活可以過得很精采,要看自己如何規劃,放鬆之餘仍要重視學業,因為這是對自己負責的第一步,善用資源努力在大學期間好好探索自己想要的,勇於嘗試各種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如果充實地過好大學生活的每一天,未來不怕沒機會讓自己的能力被看見。(文/王怡雯整理、攝影/吳冠樑)

<top>


勇於出走 臺灣任志工印象深
語言四高佳寧

高佳寧同學我來自大陸廣東,擔任105學年度蘭陽校園畢業典禮畢業生致詞代表,以流利的英語向師長致謝並表達豐富的學習收穫。我覺得自己是按部就班的人,因此活躍於蘭陽,曾擔任宜蘭普門醫院義工、蘭陽瑜珈社社長、2017淡江世界青年領袖論壇小組成員,也是全國105學年度優秀青年之一。我想分享,不用害怕自己做不到,在不斷給予付出的時候,收穫往往會以不一樣形式在不同的時間點,給你相對的回饋。

我因著父母的工作關係,從小需要輾轉適應不同環境,因此在臺、大三赴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留學一年,都能很快地適應。我在臺灣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批判性思考,藉由各種論證、嚴謹的態度來面對各方論述,從中建構和提升自身思考力。大學四年下來,讓自己傾聽他人意見,學會放下性急個性,增進團隊溝通力。初來時,面對兩岸語詞差異,會有轉換上的小麻煩,卻也發展出綜合性的日常用語,我學會只有臺灣人會講的詞語,這也算是體驗到當地的人文特色。

我在臺最難忘的回憶就是在宜蘭普門醫院擔任志工,當時是幫一位老奶奶按摩關節手指,她拉著我的手,用臺語噓寒問暖分享家中事物;我是透過同學翻譯,加上肢體語言回應,這讓我能清楚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溫度,也體會到服務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但仍有些遺憾,就是沒學會臺語,畢竟在此居住4年,卻沒學到在地方言,少了更認識臺灣的機會。

蘭陽校園是全住宿書院,以師生共同住校讓互動交流密切,在這裡如同大家庭般相處融洽,蘭陽校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課後之時,喜歡在圖書館享受孤獨,以閱讀書籍充實自己。大三出國那年,我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加入IEEC社團,與世界各地留學生交流,介紹校園生活和分享自身國家文化,我想鼓勵學弟妹,要勇於出走,大學生活要過得充實,就是要出去交朋友,並取決於自己的思考,不能要求外界提供你什麼,只要做了有意義、有收穫,那就是充實自己的方式。

畢業後,我將前往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繼續深造,持續將語言結合理性的邏輯思考,並與教育學科相互融合,將所學發揮最大成效。(文/張展輝整理、圖/高佳寧提供)

<top>